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通讯员 贵一琦)揉捏陶土的手指沾满泥浆,聆听劳模故事的眼中闪着光,小学生的“开心农场”里藏着大学问……这个夏天,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为依托,浙江财经大学组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调研”实践服务团,开启了一场关于劳动教育如何“破壁贯通”的深度实践。他们对话全国劳模,探访非遗大师,深入中小学调研,只为求解一个时代命题:劳动的精神、技能与价值,如何真正跨越学段壁垒,在大中小学间实现一脉相承的融会贯通?
对话劳模,精神薪火相传
“小时候您对劳动的最初认识是什么?”“分别对现在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说一句话,关于劳动或成长,您最想告诉他们什么?”“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件像样的作品或任务是什么?”“在技艺成熟的过程中,您是否总结出自己独特的窍门或工作法”……实践团成员他们深度对话全国劳模孔胜东、丁卫松、黄丽娜,从童年劳动启蒙到职业生涯淬炼,系统梳理劳模精神内核。这些珍贵的一手素材,正被凝练为分学段宣讲稿:小学生聆听生动故事,中学生理解实践探索,大学生感悟使命担当——一套纵向衔接、适龄有效的价值引领机制初具雏形。
把脉痛点,精准锚定靶心
为破解劳动教育学段割裂难题,实践服务团成员深入5所中小学开展专项调研,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台州实验学校、澄江中学、杭州市钱塘区听涛小学、学院路小学行知校区、黄岩区澄江街道中心小学、头陀镇中心小学、黄岩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8所中小学深入交流,调研了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的开展、劳动素养评价、劳育基地的设置等方面内容。
调研发现,当前劳动教育存在显著“学段断层”:小学普遍能制度化开展,形式多样;初中多依赖社团活动;高中则相对匮乏;大学阶段,部分高校开设独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部分则将其融入农学、创业教育或艺术等必修或选修课程,形态各异且与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衔接性弱。更核心的痛点在于授课教师多为兼职,缺乏兼具劳动技能与跨学科素养的专业力量,跨学段协作机制更是空白。这份详实的“诊断书”,为一体化路径设计找准了靶心。
对话非遗,匠心古今交融
在沙埠青瓷传承人陶正生、蓝花布印染与布贴画传承人张秀洁、台州庆糕制作技艺传承人金小良、台州刺绣传承人廖春妹的工作室里,团队看到了文化传承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生动样本。陶正生匠心独运,不仅编写《少儿陶艺》《传九龙透天 承陶瓷技艺》等分龄教材,让千年窑火在不同学段的课堂中复燃,更亲收大学生为徒,在窑炉边手把手传授拉坯、施釉、烧制的核心技艺,将匠心火种直传青年一代。实践团由此勾勒出清晰的学段参与图谱:中小学生在研学体验中触摸非遗之美,播下文化认同的种子;大学生则从深度访谈、影像记录的观察者,进阶为技艺的亲历者与传承人,肩负起文化守正创新的使命。古老匠艺在“守正”根基与“创新”活力的交融中,为劳动教育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不竭的时代动能。
从精神引领到学段贯通,从文化根脉到实践创新,浙财大学子以脚步丈量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现实图景与未来路径。浙江财经大学党委学工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调研”实践服务团带回来的,不仅是一份详实的调研成果,更是一份关于构建目标一致、内容衔接、资源融通、评价协同的劳动教育新生态的可行性方案。这场跨越学段的探索与实践,正为全国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贡献着源于基层、富有生命力的智慧星火。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