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胶水画笔游走处,金箔如流霞覆压,指尖轻扫间流光溢彩……这里,是“箔韵千年·劳动传承”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课堂的现场。
6月29日,来自浙江财经大学的大学生、杭州市开元中学的中学生与杭州市钱塘区听涛小学的小学生们,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烧箔画”为共同载体,沉浸式体验劳动创造美的深邃魅力。
本次活动由浙江财经大学《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研室主办,“学思·力行”劳动教育工作室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课题组共同承办,旨在打破学段壁垒,探索构建贯通大中小学段螺旋上升的劳动教育新路径,实现劳动认知、技能与价值观的递进式培养与各学段的无缝衔接。
非遗筑基:点燃兴趣的星星之火
活动伊始,浙江财经大学史光花、陈琛两位老师精心设计的“非遗课堂”引人入胜。她们精准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能力基础,实施分层教学。
对于听涛小学的小学生们,老师们化身“故事魔法师”,通过趣味传说与亲手触摸箔材,点燃了孩子们探索“箔画奇遇之旅”的热情;对于开元中学的中学生,课堂则深入剖析烧箔画的历史脉络与地域流派,引导他们解码纹样背后的文化密码,将技艺提升至文化认同的高度;大学生们的课堂则聚焦思辨与责任,围绕“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非遗创新转化”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深化对劳动价值与文化传承的认知。
跨龄共舞:协作中的技艺传承与能力锻造
协作实践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由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组成的跨龄小组,围绕烧箔画创作展开紧密配合。小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涂抹胶水、铺贴大块箔片,为作品注入纯真活力。中学生们则凭借耐心与巧思,精雕细琢复杂轮廓与边角拼接,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们则转换角色,担当起“小导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指导,统筹协调团队创作。
浙江财经大学殷宏玥怡同学在指导过程中真切触摸到了“传承”的温度,“指导小学生时,看他全神贯注地按压金箔,遇复杂处投来求助的眼神……清晰感知从生疏到熟练的蜕变,这份成长的喜悦远胜作品本身。”她同时也惊叹于中学生的创造力:“以梅花为基,巧用彩色箔片拼贴点缀金箔幻化凤凰,传统技艺焕发出极具张力的现代美感。”
思想激荡:劳动价值的多维诠释
在作品展示交流环节,不同学段的学生从各自视角诠释了对劳动价值的深刻理解。听涛小学的林澈同学骄傲地分享了他新掌握的涂胶贴箔技能,并反思了过程中的挑战,“在粘胶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胶水粘得不均匀的问题,但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成功解决了,这让我体会到了劳动成果不仅是汗水的结晶,更是智慧的体现。”这“汗水与智慧”的初体验,是劳动赋予孩子们最珍贵的启蒙。
开元中学任致萱同学在亲历金箔铺贴的奇妙瞬间后,由衷感叹:“当我小心翼翼地把那又薄又脆的金箔铺上画板,再用工具轻轻扫过,金箔与色彩瞬间完美融合!这闪耀的图案背后,藏着真正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专注,才是非遗最动人的美!”
浙江财经大学虞易同学在文化传承与教育实践的交汇点,分享组织协调的心得:“劳动不仅是手的技艺,更是文明延续的纽带。指导弟弟妹妹的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传帮带’的力量,也感受到文化传播的温度和魅力。”这份从实践者到传播者、守护者的角色转变,正是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结出的思想之果。
本次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课堂,不仅是一场生动的非遗文化体验,更是一次富有开创性意义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索,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各学段之间的实践教学衔接提供了借鉴和启示。这场跨越学段的非遗劳动实践,生动证明了当劳动教育打破围墙、贯通学段、深植文化沃土,便能释放出锻造健全人格、培育时代新人的磅礴力量。同时,活动也为浙江财经大学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发挥高校引领作用,系统构建目标贯通、内容衔接、方法适配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