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行程2500公里!浙药大学生团队调研把脉基层青年文化人才振兴
2025-04-05 14:22:00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


  (通讯员:陈泽超)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学生团队利用暑假期间,以实地走访、随机抽取、不打招呼、直面群众的形式走访浙江省11个地级市35个街道镇和45个村社区,总行程2500公里,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浙江乡村(社区)基层青年文化队伍进行全面调研,累计访谈人数300余人,比较客观地了解了村社文化活动开展和青年文化人才建设情况。

  据悉,该项目研究是基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乡村(社区)振兴的必然所需以及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调研发现,浙江村社青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面向是:护航式政策加持,引育机制基本建立;在地化生长实践,施展舞台持续扩伸;协同式链条培养,人才队伍多元呈现。

  研究发现,近年来,浙江村社青年文化人才工作队伍认真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有效发挥了引导社会、服务人民、推动发展的阵地作用与辐射作用,促进了村社文化事业有序健康发展。但是,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村社文化治理机制薄弱。由于相关部门没有制定专项配套文件,导致基层久盼的“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立培训上岗制度”“采取县招乡用、派出制、县乡双重考核等形式,配齐配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专干”等政策要求在部分地区难以落地。虽然省级财政预算中每年都有文化经费,但大多数都投入到城市,投入村社的比例相对较低,有些地方甚至还不到1%,有的甚至零经费,设施不完善、数量短缺与高效集约利用矛盾并存,特别是山区海岛大多属于欠发达地区,受地方财力的限制,除了专项资金外几乎没有其他投入。由于缺乏相对稳定的活动经费,加之村社集体收入大多微薄,很多村社文艺队伍人才流失、后继乏人。二是资源转换渠道匮乏。调查发现,浙江部分乡村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风貌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间戏剧、民谣等文化记忆不断弱化,部分面临断代危险。调查也发现,公共文化产品资源的配置、供给的方式、供给的类型和数量等均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安排和调配。这种定时、定点的外部文化供给模式难以满足民众生产生活特点以及多样化、差异化的文化需求,靠国家力量自上而下的文化产品供给方式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城市精英文化和现代文化对农村草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替代,更加催生了非良性的村社青年文化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调查也发现,社会支持资源和村社集体资源较为匮乏,在政府普遍过紧日子的背景下文化下乡资源更是因“僧多粥少”而显得捉襟见肘。由于缺乏生存的土壤,青年群体难以在村社扎根创业,青年文化人才也难以为继生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相关新型业态发展滞后,低端运营情况较普遍,同质竞争现象较突出。三是村社主体作用式微。调查发现,在经济体制的调整过程中,很多民众自发组织的文化团体大都退出历史舞台,村社文化活动场所成为摆设,仅存的为数不多的村社文艺队伍的发展面临诸多自身条件的约束,另外,在多元媒介影响下,不少民众在闲暇时热衷于“刷抖音”等个体活动,对参与度更高的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导致村社青年文化人才的成长环境缺少生机和空间。另一方面,专业指导的缺乏导致队伍闲散游离。

  基于以上问题和短板,调研组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一是重塑顶层设计:加快完善制度机制治理短板。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务实党管人才制度的多维落地、规制引才用才评价的合理标准、构建领头带队传帮的良性示范。二是丰富培育场景:着力营造文化创新生态环境。主要从补齐村社文化治理短板、畅通青年人才展才渠道、盘活文化服务联动生态方面着力。三是鼓励基层能动:大力厚植文化价值主体自信。要梳理村社文化符号,挖掘基层历史遗产。要形成保护开发共识,重构村社文化价值。要激发基层主体能动,催生人才造血功能。

  据悉,该调研项目成果已得到相关地方部门的肯定性批示,团队获得了第二届浙江省“青年观察家”田野调研活动验收,并获得2024年“潮风景出发”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案例30强和优秀风采奖。

  (责任编辑:朱陈渐 赵韵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