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第十一届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研讨会在浙师大举行
2025-06-15 17:20: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编辑 陈显婷)6月12-14日,第十一届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本届研讨会以“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时代新栋梁”为主题,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知名专家学者和92所田家炳学校的150余名校长、教师代表,聚焦课程引领与教学改革、立德树人与学生发展、协同育人与教联体建设、五育融合与心理教育等六个方面议题展开深入研讨。13日的开幕式,由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林一钢主持。

  专家领导聚焦开幕式

  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云良在欢迎辞中表示,浙师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上级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也离不开田家炳先生和田家炳基金会的支持和帮助。此次研讨会将进一步加强浙师大与全国田家炳中学的紧密联系与合作。

  他表示,期待浙师大能在教育理念交流、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联合培养、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与各所田家炳学校开展合作,共同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有效机制,共同构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育人新生态,为促进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浙师智慧和力量。

  田家炳基金会执行主席阮邦耀指出,浙师大与田家炳基金会的合作渊源深厚。自2001年捐建田家炳教育书院以来,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2019年共同成立“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2020年起资助“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2023年启动第二期“田家炳师范生奖学金”项目;2024年成功承办全国田校“敦品励学—卓越教师奖”,这一系列合作见证了共同的教育追求。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研讨会自2002年开始,已成为全国田家炳学校大家庭两年一度相聚的盛会。“希望大家借此良机积极交流,共同携手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师德建设处处长邓杭表示,近年来,田家炳基金会深化与教育系统合作,取得新的积极成效。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参与此次交流研讨,对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基础教育基点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校长们胸怀“国之大者”,当好“大先生”;与时俱进,当好“领跑者”;统筹调配,当好“协同者”,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优质教育生态圈。

  浙江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牟凌刚指出,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研讨会是凝聚田家炳教育理念、交流办学经验、共谋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教育同仁思想碰撞的年度盛会。中学校长是办学治校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引领发展的重任。

  他强调,此次研讨会聚焦新时代中学教育的关键课题,全国教育管理者、专家学者共探校长领导力提升与学校高质量发展之路,进一步凝聚行动共识。

  开幕式后,研讨会进入“崇德尚教·协同育人——主题报告与学术研讨”环节。

  在浙江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心理学院院长、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德育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孙炳海,教育学院副院长王占军,校友办主任周红霞的主持下,浙江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李伟健、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和“时代楷模”、台江县民族中学终身名誉校长、浙江师范大学1977级杰出校友陈立群先后作主题报告。

  李伟健以“构建学校全员家庭教育指导体系,促进学生健康幸福成长”为主题作了主旨报告。直面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他提出“三全”家庭教育指导体系。一是全体家长具身研修,实现教育理念从认知到行为的深度转化;二是全体教师专业赋能,推动教师全员持证上岗,构建家庭教育指导专业梯队;三是全体学生桥梁构建,创设家校积极教育共同体,让学生成为代际沟通的天然媒介。他强调,“三全”家庭教育指导体系重构教育生态,使每个家庭都成为温暖港湾,这是真正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根本之道。

  冯建军作了题为“拓展生命长宽高: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建设项目推广与实践”的报告。他指出该项目在田家炳基金会资助下,秉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核心理念,提出并以拓展生命自然之长(珍惜生命)、社会之宽(热爱生活)、精神之高(幸福人生)为核心的三维生命教育观,构建了相应课程体系。项目已覆盖全国25省市180所学校,配送教材并开展县区级以上培训30余场,惠及教师近万人次,打造了培训基地和榜样学校网络。未来将持续深化课程建设、出版优秀成果集、遴选骨干力量,并扩大项目辐射范围。

  陈立群作了题为“遵道而行乃为师之本”报告。他强调为师之根本在于遵循教育之道——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教育者须敬畏生命,视学生为活生生的“人”而非工具,施以无条件、无差别的真爱。同时,学生也是“孩子”,有其独立价值与潜能。教育应尊重多元智能,珍视童心,立足当下,避免功利性的假爱与违背规律的错爱。

  田家炳基金会优质项目成果展示

  当天下午,“弘扬师道·创育未来——田家炳基金会优质项目成果展示”环节,由浙江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合作办学管理处处长兼浙江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钱旭升和浙江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德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冯昊青先后担任主持。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维涛教授展示了“‘五链’融合:基于思维转型的培养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成果。他以“全国田家炳学校助力计划(2025-2028)”为例,结合广东茂名、西藏桑日等不同地区多所“田校”的实践,从“需求链生成”“价值链引领”“课程链贯通”“教学链多元”和“文化链浸润”“五链”融合的视角介绍了全国田家炳学校干部教师培训的基本体系。

  他指出,项目总体目标在于助力田家炳学校高质量发展,帮助“田校”成为教育理念前瞻、学校管理规范、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成效彰显、社会声誉良好的优质学校。

  东北师范大学柳海民教授分享了“田中优质改进的行动范式”报告。他从“仰望星空:锚准改进方向”“聚焦核心:创造改进范式”“目标导向:提高改进成效”三个部分汇报了“东北三省一区田家炳学校优质改进项目”。他提出,瞄准改进方向即是要对标、对表,对照教育的国家标准,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另外,需要从重大项目引领、创构顶层设计等方面改进方式。注重学校文化体系的建设,同时从“十五五”规划的研制着眼,完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德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冯昊青作了题为“生存论德育发凡”的主题报告。他从德育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谈起,指出当前德育对现实生活的疏离,需要以生存论创新德育理论与实践。在生存论视域中,道德以实现更好生活为目的,是实现更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也是追求更好生活的实践智慧。生存论视域中的德育实践需要从重视规范约束转向生活意义的引领,从重视知识灌输转向道德胜任力的培养,重视道德要求的层次性,重视德育环境的整治。

  陕西师范大学李瑛教授的报告主题为“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促进计划项目:田家炳学校调研汇报”。她指出该项目调研了陕西咸阳、安徽滁州和铜陵等六所田家炳学校,发现各校在班主任德育、家校社共育、心理健康活动开展等方面各具特色,但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师资不足、学生心理健康测量与干预机制不完善等难题。为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学校、教师、家长与学生应该从不同层面发挥合力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乔雪峰教授作了题为“生成式AI赋能田家炳学校教师发展的实践探索”报告。他指出,生成式AI与教师的关系不是单向的“工具-使用者”关系,而是互动的“伙伴”关系,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从替代到赋能的连续体。他从AIGC教育资源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与实践、持续性的伙伴支持、共同体建设等方面介绍了生成式AI赋能田家炳学校教师发展的实践探索。最后,他介绍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研究与实践,项目与田家炳学校建立的伙伴关系及共同体的建设等。

  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教师郭玉兰作了“共创成长路”德育特色课程汇报。她指出,该特色课程以“田家炳精神”为内核,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包括德育常规、德育活动、社会实践课三大模块,注重课题研究科研平台、校园文化环境平台、学生社团组织平台、家校合作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实现校园文化、生涯教育、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综合实践的融合。同时实现了课程化创新、模块化整合、体系化融合以及心理化赋能,并发挥了较好的辐射效果。

  田家炳中学分论坛报告

  14日上午,“立德树人·深耕实践:田家炳中学育人探索”分论坛报告环节由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云星、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笕文实验学校)高琼分别担任主持。

  淮安田家炳中学自2023年启动“指向实践创新的拓展性实验教学体系生态建构”项目。该项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核心目标,通过系统性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以“实践创新”为主特征、“开拓展望”为主导向、“生态建构”为主期待的育人新范式。在拓展性实验建设中,实现课程体系融合重构,学生创赛屡创新高,科研项目硕果累累,打造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新范式。

  上海田家炳中学在推进“双新”、深化课改的实践中,坚持“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理念,把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置于学校发展核心,以规范科研流程为先导,打造多元交流平台;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建立分层分阶研修体系;以评价改革为契机,推进数据驱动的循证研究;以建设良好教研生态为宗旨,完善多元赋能体系。在营造问题驱动、合作探究、持续反思的学校科研氛围中,让教育科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南京田家炳中学将田家炳精神作为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诠释,担当田园教育使命,通过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打造“小田”系列形象符号,润泽师生精神世界;推动师德师风建设,探索三级阶梯式“杰青教师”培育模式,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内涵提升,建设高品质特色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以田家炳先生为“田校”精神纽带,构建符合校情的体制机制,形成特色学校文化,成为基层学校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宝贵经验。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面对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育人理念滞后等挑战,创新构建“敦品立人”好教师团队培育体系。学校以“师德铸魂、文化育师、研究促教、创新提质、品牌扩容”五大任务为引擎,通过名师工作室引领,建立各级人才分层培养机制,创新多元校本教研样态,以全面激活教师成长动能。学校持续深化“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师资力量,逐渐成长为“敦品立人”教师发展新高地。

  香港田家炳中学针对新生代学生网络同理心缺失、言行失范等问题,打造沉浸式德育课程。该课程以周会为平台,通过采用初高中分级设计、多角色联动的方式,邀请教师讲述真实网络受骗或者欺凌经历,引导学生化身“侦探”并结合“多方考证”“协同研判”等游戏规则引导学生深度反思网络行为。该模式有效将虚拟场景转化为责任教育实战场,为数字时代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对于破解网络时代育人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珠海市田家炳中学以幸福教育为核心理念,构建“生根·生长·生活”三维育人体系,破解学生家国认同薄弱、实践能力不足等痛点。学校以“生根”课程筑牢文化根基、以“生长”计划推动多元发展、以“生活”实践强化社会责任,通过学科德育融合、校园文化浸润、节庆活动赋能、社会资源协同、量化管理机制及省级课题引领的六维创新路径,赋能学生幸福成长,实现学校育人成效突破,为新时代“五育并举”提供了鲜活样本。

  牡丹江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探索出了雪城田中学生多元发展的实践之路。学校以田家炳精神为引领,厚植家国情怀,构建阶梯式德育体系,让立德树人扎根生长;以五育融合为核心,赋能学生多元成长;以教师成长为抓手,夯实育人根基;以家校社联动为纽带,共筑育人同心圆。展望未来,该校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续写育人新篇章。

  江苏省南通市田家炳中学推出了名为“星田计划”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与教联体建设项目。“星田计划”以著名教育家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思想为理论根基,从“星田思政”“星田夜话”“星田榜样”“星田通鉴”和“星田领航员”五个核心任务出发展开积极探索,是该校深耕二十余年的情感教育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多方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

  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展开了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教联体建设的实践探索。学校统筹规划,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强化顶层设计,搭建教联体组织架构,完善制度保障,规范协同育人流程;创新实践,探索教联体建设新途径,打造特色家长学校,创新家校互动模式,校社联动,拓展育人空间,课程协同开发,提升育人实效,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协同育人成效显著,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家校关系更加和谐。

  仁爱堂田家炳中学以香港保安局“健康校园计划”为基础进行校本化探索,以学校育人目标为出发点,从初中课程、情绪健康关注周、服务学习、正向人生价值课、静观校园文化、体验活动和7好加油站等多渠道开展学生健康教育,既具校本特色又卓有成效,学生反馈积极良好。学校以健康教育为抓手,关注学生情绪和心理健康发展,作为“最小”的田家炳中学解决了当前中学生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六安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在特殊家庭占比高、心理风险突出的现状下,从顶层设计、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构建、支持体系的完善和家校社协同的角度来应对现实难题。目前已经获得了阶段性成果,学生自我求助率显著提升,教师心理培训覆盖率大幅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有效提高。

  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从五育融通与心育赋能的角度开展育人实践探索,学校通过五育融合研究中心的跨学科协作、心理健康教育三表融合的全方位渗透和双师联动的协同帮扶模式形成顶层设计,从课程创新的角度形成五育渗透图谱,以家校社协同作为重要保障。在反思与迭代过程中,完成了从心理测评量表到学生动态档案的改进,进一步提高教师心理辅导能力。

  16日的闭幕式,由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苏煜主持,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董事戴希立和第十二届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研讨会承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对外联络办公室主任、珠海校区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张吾龙致辞。

  戴希立对承办方浙江师范大学和各位发言嘉宾表达了感谢,介绍了基金会中长期发展策略以及“共创田园”“全国田校创新研究项目”“全国田校高质量发展助力计划”三个重要项目的基本情况,并诚挚邀请全国各“田校”积极参与各个项目的实施与推进。

  张吾龙向本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向所有为教育事业倾注心血的同仁致以敬意,向田家炳基金会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参加2027年的第十二届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浙江省教育厅指导,田家炳基金会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承办,《中小学校长》杂志协办。

  研讨会期间,与会人员前往浙师大附属中学、浙师大婺州外国语学校进行了教育实践考察。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358981171 2025-05-19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