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主办、北京工业大学承办、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协办的“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与评价论坛”在北京工业大学顺利举办。论坛期间,围绕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与评价改革等话题,北京理工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树良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现场采访。
质量与贡献在青年教师成长中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人才发展专委会:《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您认为,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应当如何更好的改革评价机制,以体现质量导向和贡献导向?
王树良: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质量是根本。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需要将质量置于首要位置。一旦质量得以提升,贡献自然便会彰显。三条建议,供参考。
第一,上好一门课程;第二,写好一本教材,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总结,并撰写成书。在成书之后,可依据学生反馈以及教学实践过程,多次修订再版,不断凝练完善;第三,要将教学成果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教学能够为科研提供滋养,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有益内容,也能在科研领域得以展现。尤其是人才培养方面,优秀人才对科研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培养出人才,也是青年教师贡献的体现。
在科研层面,必然要讲贡献。国家强调科研“四个面向”,因此必须依据国家需求来确定科研目标与内容,通过自身努力,凭借科技成果为国家贡献力量。
实际上,质量与贡献在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所以,各项评价机制与体制应契合价值保障与贡献保障的要求,服务国家、人民以及未来的科技发展。
青年教师应在宽容环境下自我鞭策
人才发展专委会:《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您认为,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应当着重推进哪些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
王树良:第一,青年教师作为教学科研的生力军,初入职场要兼顾工作与生活,压力较大,需要时间来成长发展,应当给予保护与宽容,不宜将时间限制得过于紧迫。
第二,青年教师自身要争分夺秒、只争朝夕。在博士毕业后,尤其是博士后的三到五年内,是科研起步的黄金时期。若在此期间未能快速成长,则有可能被后来者超越。
因此,一方面评价机制应保持宽容,助力他们进步;另一方面,青年教师要自我鞭策,加快成长步伐,争取脱颖而出。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