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主办、北京工业大学承办、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协办的“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与评价论坛”在北京工业大学顺利举办。论坛期间,围绕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与评价改革等话题,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裴丽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现场采访。
高校人才评价改革逐步回归“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初心
人才发展专委会:“破五唯、立新标”是当前教育与人才评价改革的重点,您认为,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应当重点破除哪些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建立哪些新的评价标准?
裴丽:近年来,从各大高校的人才评价机制来看,改革正逐步回归 “培养高质量人才、培养有作为的人才” 这一大方向。高校在 “破五唯” 进程中多措并举,通过评价标准、流程等方面的创新,关注人才质量与综合贡献,注重实际贡献的长效评估机制,真正让青年教师能够回归科研创新与教书育人的初心,提供重大课题参与机会,跨学科交流平台,为人才营造更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
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首先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人才发展专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指出,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您认为,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当下阻碍其“挑大梁”、“当主角”的主要障碍有哪些,针对这些障碍应当着重推进哪些方面的改革?
裴丽:当下,国家和学校都给予了青年教师越来越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包括各类人才项目以及发展平台。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想要实现“挑大梁”,首要任务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夯实自己的基本能力。在保持独立发展的同时,青年人才也要注重团队协作,有组织有方法地攻克科研难关,发挥集体智慧,结合学校平台优势,找准突破方向,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
学校应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为青年人才提供人文关怀
人才发展专委会:《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高校要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督导制度,营造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您认为,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当下应当着重建立、健全哪些教师发展机制?
裴丽:我认为,青年教师更关心的是长期的激励机制,可以考虑以下激励、关怀和培养的“三位一体”的机制:
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起长效激励机制,鼓励青年人才发展,为他们提供稳定的上升空间和工作环境,并根据青年人才的意见反馈进行动态调整,让他们明晰职业发展路径、明确努力方向。另一方面,学校要给予青年人才足够的人文关怀,在青年人才遇到瓶颈和困难时,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和容错空间,帮助青年人才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好更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