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大学生实践团深耕庆元县竹口镇 解锁乡村振兴“红基因”与“产兴码”
2025-07-02 18:09: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 白菁洁 通讯员 沈丹)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自动化学院“不负青山,智绘乡村新景”实践团怀揣着对党的赤诚与对乡村振兴的热忱,循着“八八战略”的指引,奔赴庆元县竹口镇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暑期社会实践之旅。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们从红色遗址中汲取奋进力量,在产业转型中探寻“两山”理念落地密码,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实践维度,为党建引领下的共富之路注入高校智慧。

  一、红色薪火传承,凝聚发展合力
  签约授牌,共绘发展新蓝图
  7月 1日上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自动化学院实践团与竹口镇党委在镇会议室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座谈。镇党委副书记林育建、余昌伟及党委委员叶佳琪出席了此次座谈会。座谈会上,双方秉持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签订了育人合作协议,“自动化学院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正式挂牌成立。这一合作标志着双方将携手构建“党建引领、多方联动”的紧密合作格局,依托学院的专业优势,为竹口镇的铅笔制造、食用菌等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助力乡村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林育建副书记在致辞中对此次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推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智力动能。他强调,在这一合作框架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自动化学院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探索如何为地方产业如铅笔制造业、食用菌产业等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精准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改进方案,助力地方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后,实践团一行来到黄坛村,与村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共富同行”座谈。座谈会上,双方签订了党建联建协议,搭建起“高校智力 + 乡村需求”的长效合作桥梁。这一协议的签订,意味着专业技术将精准对接田间地头的发展需求,为黄坛村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实践团成员们提供了深入基层、服务乡村的广阔平台。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峥嵘岁月
  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实践团抵达竹口战斗遗址,踏上那座承载着无数红军战士英勇事迹的红军桥。历经岁月沧桑,桥栏与桥体上斑驳的弹孔宛如沉默的诉说者,缓缓拉开1936 年红军挺进师“三战竹口”的壮烈历史画卷。同学们伫立在红军桥上,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述,仿佛置身于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深刻领悟到先辈们为国家、为人民不惜一切的伟大牺牲精神。这一刻,红色基因在同学们心中深深扎根,成为他们今后奋进道路上的不竭动力。
  参观完红军桥,实践团又来到竹口战斗纪念碑前。纪念碑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庄严肃穆,无声地珍藏着往昔激烈交战的瞬间。同学们在纪念碑前整齐列队,怀着崇敬的心情向革命先烈默哀致敬,随后又围绕纪念碑仔细参观,通过讲解员对战斗过程的详细讲解,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传承和弘扬好革命先辈们的红色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二、走产业融合之路,共促富裕民丰
  竹木产业:从原木到品牌强国的蜕变
  实践团一行走进鸿星文具公司,开启了一场关于竹木产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调研之旅。在企业展厅内,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历史实物串联起企业从家庭作坊到“中国制笔行业十强”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了鸿星文具在竹木产业领域拼搏奋进的足迹。凭借300 余项专利技术,鸿星文具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到创新引领的华丽跨越,成为竹口镇竹木产业转型的标杆企业,为当地竹木产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在智能化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的高效运转让实践团成员们直观感受到产业转型的强劲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中,一根根原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加工工序,最终变成一支支精美的铅笔,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现代科技的魅力,更彰显了鸿星文具在智能化转型方面的卓越成就。参观结束后,校企双方在车间会议室签订了“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协议,携手共建“自动化学院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企业负责人对此次合作充满期待,希望借助校企协同的力量,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工匠精神”,攻克智能化转型难题,共同推动竹木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实践团成员们深入生产一线,认真观察铅笔生产与文创设计的各个环节,亲身感受产业创新的蓬勃活力。结合自身自动化专业知识,成员们针对企业生产实际,提出了优化自动化生产线、升级质量检测系统等建议,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稳定性。同时,成员们还计划探索设备远程监控、故障预警及大数据流程优化等技术应用,助力企业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山区共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食用菌产业:循环农业的共富密码
  “夏天热不着,冬天冻不着,全年都能生产。通过数字化手段,农业生产可以不用再‘看天吃饭’。” 实践团走进庆元县竹口镇黄坛村的蓝森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秀珍菇工厂化生产基地,亲身感受数字化农业的魅力。相较于室外的炎炎热浪,40个标准化菇棚内清风凉爽,一朵朵秀珍菇长势喜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实践团参观标准化菇棚
  基地负责人张伟民向实践团成员们详细介绍了秀珍菇的种植情况。作为全县第一批引进数字化生产加工设备的企业,蓝森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通过变温、制冷、通风等智能控制系统,不仅可以精准控制秀珍菇生长所需的环境,保证出菇品质,还能根据市场需求调节产量保证价格。在张伟民的带领下,合作社发展成为极具潜力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不仅提高了秀珍菇等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更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成为循环农业的典范。
  菇乡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浙江庆元林 — 菇共育系统”于去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单,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千百年的非遗技艺是庆元人民智慧的结晶,如何让传统农业在新时代下焕发新魅力,菇乡之城正努力解答这一新课题。实践团成员们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这一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看到了数字化技术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中的巨大潜力,纷纷表示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甜桔柚产业:特色农业的 “两山” 实践
  黄坛村作为中国甜桔柚第一村,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生态,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通过森林景观与人文生态相结合,黄坛村立足竹口镇,辐射庆元全县,成为庆元县旅游观光线中集自然景观和农林业产业为一体的农林业观光旅游产品,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在庆元甜桔柚核心产区,竹口镇黄坛村枫树垄家庭农场的农技专家沈从根长年扎根田间地头,以扎实的奋斗精神传承标准化种植技术,精心构建起“产业链 + 农产品溯源”管理体系。沈从根表示,种植甜桔柚时严守生态准则,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技术,既提升了甜桔柚的品质,又守护了土壤与水源,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政府积极引领,推动甜桔柚产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迈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回望2003 年8 月6 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深入庆元县黄坛村考察,高瞻远瞩地提出“要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农产品,才能做大规模、做大产业。” 的重要指引。多年来,庆元县积极作为,依托“双业双强”政策,大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深耕甜桔柚特色产业,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青年学子们真切体会到扎根乡土、守正创新的奋斗力量,决心以专业所学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携手共赴共同富裕的光明前景。
  三、生态赋能展新颜,美丽乡村添活力
  竹口镇秉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将竹木产业、食用菌产业、甜桔柚产业等特色产业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闯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两山”理念转化路径。在这一过程中,竹口镇还着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甜桔柚实施全产业链开发,发展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如今,甜桔柚已成为当地的“致富果”,实现了让“绿水青山”成为 “金山银山”,为乡村生态经济发展树立了标杆。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赋能方面,竹口镇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构筑起坚实的生态保护数据与理论支撑。同时,深度结合本地特色,将甜桔柚产业、食用菌产业、竹木产业以及生态旅游有机融合,构建起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例如,利用竹木资源培育食用菌,再将食用菌种植废弃物转化为甜桔柚种植的有机肥料,实现了资源的绿色循环利用,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竹口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将甜桔柚采摘体验、食用菌种植观光、竹木文化展示等元素融入旅游项目,吸引游客感受乡村生态之美与产业融合的独特魅力。这种创新的产业融合模式,不仅提升了甜桔柚、食用菌及竹木产业的附加值,还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旅游收入,有效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如今的竹口镇,正沿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稳步前行,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实践团与农技专家沈从根座谈
  总结会上,实践团师生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此次调研的收获与感悟。大家纷纷表示,此次调研不仅让他们亲眼见证了竹口镇在党建引领、产业转型、生态循环等方面的实践成果,更深刻理解了“两山”理念的实践意义。在未来的工作中,实践团将聚焦当地产业技术需求,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助力乡村发展的实际行动。通过持续技术研发与实践创新,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与社会责任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竹口镇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未来也必将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