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主办、北京工业大学承办、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协办的“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与评价论坛”在北京工业大学顺利举办。论坛期间,围绕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与评价改革等话题,教育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云海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现场采访。
专家视角下的青年教师评价机制改革探索
人才发展专委会:作为此次论坛的总负责人,您筹办此次论坛的主旨是什么?论坛邀请到众多专家来到现场共同交流探讨,希望达成怎样的目标?
王云海:举办本次论坛的主要目的在于从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角度出发,探讨青年教师发展与评价的相关问题。
2024年11月,人才发展专委会发布了一份《什么是高质量的学术人才评审?——基于2352名评审专家的调查报告》。报告提出,高质量的评审专家要具备学术专家、评审专家、管理专家三重身份,他们对人才发展和评价至关重要。本次论坛旨在进一步从专家的视角审视人才发展现状、剖析青年教师发展与评价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本次论坛,人才发展专委会邀请了30余位国家级专家参会,期望通过专家视角回应社会关注的问题。参会专家的选择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这些专家均为国家级人才,在各自学术领域造诣深厚,是顶尖的同行学术专家;第二,他们均是从学术桥专家库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人均参与评审约20次,评审经验非常丰富;第三,这些专家同时也是管理专家,在学校或学系担任一定行政职务,符合去年报告中提出的学术专家、评审专家、管理专家三位一体的要求。我们希望通过专家视角,分享他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积累的经验,剖析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青年教师评价改革机制提出新建议,探索新的体制机制。
让专业人士选拔合适人才
人才发展专委会:您一直在研究高质量学术评审的相关课题,请问您对于“高质量”的理解是什么,高质量的学术评审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王云海:关于高质量的学术评审,2024年2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就人才评价改革未来如何部署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曾指出: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在人才和学术评价中的作用,让“懂的人”选“对的人”。
高质量的学术评审应该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和同行评议专家的作用,就是要找到高质量的评审专家,因为所有评审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人。高质量的评审工作就是要找到高质量、高水平且负责任的评审专家,由他们开展专业且匹配度高的评审,这才是我们所追求、所倡导的高质量学术评审。
小同行评价体系——标签化专家库与代表作制度
人才发展专委会:当下,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其中同行评议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是较为热门的方向,您认为在评审设计上应该如何调整,才能更好地落实这两项制度?
王云海:学术评价最重要的机制是同行评议,国外高校学术评审的核心就是同行评议制度。2016年,党中央颁布《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内高校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和人才项目申报等工作中,开始积极推进同行评议制度,尝试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价,进一步提高了人才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针对性。小同行评价的关键在于找到与之匹配的专家,即评审专家的学术背景、学术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需与被评价人相契合,这就需要建立一个规模庞大的专家库。要为评审专家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水平和研究课题做好标签。才能根据被评价人的代表性成果进行匹配。只有当评审专家与被评审对象充分匹配,同行评议才会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本次论坛的举办,就是希望从国家级专家的角度,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同行评议机制与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促进高校青年人才队伍全面发展。首先要确保遴选出高质量的评审专家。实现评审专家与被评价对象在专业方向、层次和研究内容上的匹配。其次,要做好代表性成果的分类汇总。要结合被评人的特点做好成果分类,比如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或国际交流等方面,遴选出能体现被评价人最高水平的代表作成果。第三,要系统构建科学的同行评议机制。要认真研究目前同行评议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同行评议内容和维度,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同行专家遴选的科学性,进一步发挥第三方机构独立评审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同行评议质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