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主办、北京工业大学承办、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协办的“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与评价论坛”在北京工业大学顺利举办。论坛期间,围绕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与评价改革等话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史安斌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现场采访。
教师评估工作中 需平衡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人才发展专委会:《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您认为,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应当如何更好的改革评价机制,以体现质量导向和贡献导向?
史安斌:过去,我国针对教师的考评并无特别明确的标准。2003年刚回国时,就我所在学科领域来讲,对于教师职称评定及整体评估,均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
然而,当前教师考评似乎走向另一个极端。个别学校部分做法有矫枉过正之嫌,过于强调量化指标,如只统计“顶刊”论文发表数量、关注人才头衔等。“破五唯”政策的核心在于突出人才质量导向。尤其在教师评估方面,文科中许多学科与理工科差异显著。若只重视论文数量,或过度强调“五唯”,对于一些“冷门绝学”、需坐冷板凳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历史研究等领域而言,并不适宜,其成果产出周期往往较长。因此,在教师评估中,需兼顾质量与数量两个维度。
当下青年教师在发展过程中承受着较大压力。一方面,面临考评压力;另一方面,其家庭与个人生活同样处于发展阶段,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交织叠加。
在教师评估中进一步突出质量导向,可为青年教师提供一定的缓冲空间。在未来的人才评估体系中,应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特别是文科领域,需秉持长期发展理念,坚持质量导向。一篇高引用率的论文,其影响力与实际效果往往优于二十篇普通论文,理应得到更多认可。
人才项目应实行分类精细化管理 而非大而全或采用单一标准评判
人才发展专委会:《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在您看来,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各类人才称号?
史安斌:一方面,我本人作为国家级人才称号的获得者,深感荣幸。可以说,我是现行体制的较大受益者。与前辈学者相比,他们在我这个年纪时,或许难以获得如此丰富的资源支持。如今有不少人才项目都为青年学者专门设立,这是对国家青年学者成长和发展的有力支持。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做法也存在弊端,且在文科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文科领域的大师级思想家,需要长时间的潜心积累和沉淀,而目前的人才评价体系总体上是按照理工科思维设计的,它容易导致青年教师过早定型,甚至出现迎合现象。实际上,学术发展本应是自由探索的过程,但如今“帽子”让评价标准变得较为明确,若再过度量化,易导致采用单一标准进行评判,最终可能会导致“大师”以及整个学术界思想者的缺失。
因此,评价标准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以文科为例,应制定更贴合学科发展特点的考评标准。目前已出现一些积极的改变,例如国家社科基金专门设立了冷门绝学项目评审,使这些冷门学问与热门题目分开评选,确保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出成果的项目得到更好的保障。
人才项目应实行分类精细化管理,而非大而全或采用单一标准评判。人才项目本身是好事,但需进行更精细的规划,并依据学科特点进行更精准的设计,以确保人才项目能够培养出真正的“大师”和“思想者”。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