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编辑 邱彬鑫 通讯员 陈佳丽)“我的泥猫要保护蚕宝宝!”近日,杭州市虎山幼儿园的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充满童趣的非遗之旅。这些从小在泥猫雕塑旁玩耍的“小半山人”,走进“泥猫”主题活动,通过听故事、养蚕宝、画泥猫,亲身感受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半山泥猫习俗”的文化魅力。
在杭州半山民俗文化馆,孩子们深入了解了半山地区民俗文化,并在展馆中探寻半山泥猫的历史渊源,观察泥猫造型的多样性,感受其作为半山文化象征的重要价值。
“蚕宝宝白白胖胖,最怕老鼠偷吃,泥猫就是它们的‘守护神’。”通过讲解员讲述“泥猫护蚕”的传说,抽象民俗故事在孩子们眼前具象化。
走进半山实验小学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仿佛踏入“泥猫奇幻世界”。教室内陈列着该校学生制作的创意泥猫作品:戴墨镜的“潮酷猫”、嵌纽扣的“彩虹猫”。幼儿园孩子们发现,传统泥猫竟能通过综合材料创新呈现。
“原来泥猫可以用毛线做胡须。”“这个泥猫穿着盔甲。”在哥哥姐姐们的作品启发下,孩子们跃跃欲试,期待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泥猫。
教师以参观活动为契机,组织“泥猫护蚕”主题讨论。孩子们围坐一圈,分析泥猫瞪眼、翘尾等造型特征与驱鼠功能的关联,深入理解半山先民“以猫镇鼠、护蚕保收”的民俗智慧。在传说故事启发下,孩子们开启蚕宝宝养护计划。
班级创设的“泥猫工坊”里,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心中构想:会跳舞的“芭蕾猫”、红蓝相间的“冰火猫”。借助AI绘画技术,这些天马行空的创意被转化为数字画像,既保留传统泥猫的特征,又增添翅膀等各种元素。
杭州市虎山幼儿园的这堂“非遗魔法课”,以儿童视角重构文化传承场景,让千年民俗从展柜走入生活。当孩子们举着自创泥猫与文物照片对比时,古老技艺的生命力,正在稚嫩手掌中延续。
(责任编辑 余新花 赵洪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