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杨亚 林林洁)当面塑、甬绣、拼布、竹编、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浙江万里学院,当青春遇上非遗,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
4月11日,“生活思政·艺韵传习”浙江万里学院首届美育文化节暨非遗美育现场教学展在校园内火热启幕。活动以非遗文化为纽带,串联起作品展示、互动体验与生活美学集市,通过师生共创、跨界联动、“沉浸式”非遗教学体验,构建横向校园文化活动浸润及实践的锻炼,使学生在体验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见证古老技艺与现代青春的激情碰撞,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精彩!让非遗文化活动浸润校园生活
本次活动现场,设置了竹编工艺、剪纸艺术、面塑制作、甬绣与中国结、钩编技法、拼布设计6种非遗技艺作品展区,以及手指画、箜篌演奏、糖画、剪纸、茶艺、竹编等13个互动体验点位。
“太美了!”“这简直就像活的一样!”“甬绣的丝为什么那么细?”“绣一副要多久?”同学们被甬绣的精湛技艺所折服,纷纷发出由衷的赞叹。
非遗项目宁波彩线刺绣(甬绣)传承人陈爱娥老师将作品带到了现场,同学们纷纷围拢上前,近距离地认真观察、用心欣赏。他们仔细端详着每一针每一线所勾勒出的细腻图案,感受着甬绣独有的质感与温度。
每个非遗展区都聚满了师生,大家纷纷亲身体验,青春的热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有的体验剪纸,有的做糖画,有的探寻竹艺……“要注意手法、精心打磨、用心体会,才能做出上好的工艺品。”非遗传承人用质朴的语言,现场指导师生参与非遗产品的制作。
在近四个小时的活动中,师生被非遗传承人“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深深触动,体会到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首届美育文化节将非遗与生活思政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文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教学展,以繁花盛开的校园美景为背景,为师生打造一个集非遗展示、体验、集市于一体的“沉浸式”非遗美育体验空间,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创造与追求,在提升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惊喜!用非遗解锁文化育人的“青春范儿”
据介绍,浙江万里学院自2020年开始开设非遗文化课程,至今已开设了甬绣、面塑、剪纸、竹编、中国茶文化、舞龙、八极拳、拼布、主持与朗诵9门非遗美育公选课,推出了包括缠花、女红、中国香事文化、中国结艺、内家拳等在内的10余项非遗美育体验课程及师生共建活动。
目前,已有5个市级、区级非遗文化教育传承与实践创作基地落地该校,已有4500名学生参与了非遗课程学习,多名学生在国家级、市级的非遗技艺大赛中斩获佳绩。
本次“生活思政·艺韵传习”首届美育文化节暨非遗美育现场教学展,是浙江万里学院围绕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着眼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思路开展的特色思政大课。学校通过将非遗文化“请进来”,让更多青年学生真真切切地参与其中,既能身临其境体验非遗技艺的精彩和魅力,更能认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它活在烟火日常,活在每个人身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底色和精神内涵,对于高校文化育人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余丹表示,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人,核心在青年,浙江万里学院积极搭建非遗传承创新的教育实践平台,让非遗“老”手艺,焕发文化育人“新”活力,推动非遗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这对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