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占尘雪)4月13日,2025年浙江省属高校三位一体综合素质测试迎来第二天。今天的天气非常好,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与昨天的“风啊雨啊”形成了鲜明对比。
今天一早,浙江bet36体育备用帮记者走进了位于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浙江工商大学和中国计量大学,阳光下的大学校园,由于广大浙江考生和家长的到来,更显青春活力。
这两所办学特色十分鲜明的高校,三位一体综合素质测试都考了哪些内容?一起来看!

面试形式是无领导小组讨论 更为精准选拔人才
今年,浙江工商大学三位一体计划招生360人,报名人数突破1.7万(17471人),比去年增加48.97%,热度再创新高。
经过筛选,最终有5017名考生(含专项生)获得测试资格,其中Ⅰ类1053人(含专项生328人),Ⅱ类2029人(含专项生550人),Ⅲ类1935人(含专项生343人)。也就是说,获得测试资格的考生中,仅少数人最终能被录取。
浙商大三位一体面试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为Ⅰ、Ⅱ、Ⅲ三个类别,上午、下午分场分类测试。
浙商大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屠锋锋表示,综合素质测试的核心是为了考察学生的问题分析、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而非单一的学科知识,能够更精准地选拔合适学校培养和发展的人才。“这种选拔方式,能够选拔出学考成绩优秀且综合能力突出、善于团队协作的学生。”
据屠锋锋介绍,今年学校纳入三位一体招生的本科专业共有28个,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多个学科门类。

主要按分数和专业择校 特色优势专业很吸“才”
今年,中国计量大学经书面评审和缴费,共有来自11个地市308所高中的2200余位考生,从6172名报名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获得三位一体测试资格。
吸引考生的主要因素是学校的招生专业。今年,量大将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质量管理工程、标准化工程等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继续纳入三位一体招生,诚意满满。
现场,不少考生向记者分享,喜欢自动化、测控等专业是他们选择量大三位一体的主要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学校分数线与个人bet36体育备用预估分的匹配度比较高,“我选考科目是物化政,加上我喜欢理工科,所以量大的自动化类专业是不二之选,”沈同学说。
温州考生温同学同样选考了物化,也同样青睐量大的自动化类专业,“量大是一所独具特色的大学,自动化类专业又很有优势,对我很有吸引力。”
温州考生邹同学不仅喜欢量大的热门专业,还对校名里的“计量”别有一番思考,“量大校名给我一种严谨治学的感觉,作为理科学生,我对精准、规范的学校‘气质’和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很有好感。”

校园到处人从众 提早报到心里更有谱
早上7点不到,浙商大的校门口就已经车流如织,人潮汹涌了。来自省内11地市的344所高中的考生和家长,正前往考场的入口。7点20分左右,入口排了百米的“长龙”开始有序刷脸安检入场,随后考生逐一抽签确定考试顺序。“志愿者说,等9点多在图书馆那边,可以扫码了解孩子的抽签情况。”一位家长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昨天是浙商大的报到日,不少杭州周边的家长都是11日甚至10日就赶到了杭州,“昨天来报到过,心里有数多了。酒店房间也是提前预订的,不然订不到,太多人了。”一位家长说,他们是从宁波过来的,自驾开了2个小时,他们家除了这个高三生,还有一个孩子正在读高二,“明年你就有经验了。”边上的家长开玩笑说。
此外,还有不少家长说,除了浙商大,孩子还入围了浙理工或浙财大的三位一体,“昨天去参加了浙理工的面试,也是无领导小组讨论,感觉发挥还行。”一位家长说。

首次赴高校面试状况频出 但经历很锻炼人
在浙商大,一位来自温州的家长说,他们一家三口前天(11日)就到杭州了,昨天参加了浙工大的面试,选考是纯文,报考的是法学专业。“昨天的经历真是一言难尽。”
这位家长说,昨天又是大风又是大雨,很冷,而且孩子的准考证还在中途掉了,“好在最终一切顺利”。
家长补充说,这是孩子真正意义上第一次高校面试,孩子说发挥还行,挺锻炼人的,“感觉工大的考题还是很有水平的,比如拓扑学,说明这个学科对现代的研究仍有影响,值得借鉴,也很考验孩子的知识面。”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位家长是中职学校的思政老师,从昨天开始,她陆续了解了包括浙工大、宁大、浙理工、浙财大等高校的三位一体综合测试面试题,“各高校的站位都很高,关注热点的同时,还融入了学校、专业的特色,都值得后续好好去了解一下。”

从容应对面试 享受一场难得的人生体验
尽管意外比较多,但记者发现,面对这场没有考纲和考试范围的面试,大多数考生心态平稳,未见明显的焦虑。
宁波镇海的马同学很淡定。在面试前,他参观了校园,并与父母一同在学院咨询台处咨询喜欢的专业。“其实顺畅表达自己的想法,正常发挥就行,不用紧张。”他微笑着、语气平稳地说道。
杭州市源清中学的张同学也认为,尽管自己面试经验几乎为零,但报考三位一体对他来说不仅是“冲”理想大学的一次机会,更是积累面试经验的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尽力展现自己的能力就行。”
“孩子选考科目有物化,报了四个学校,入围了三个,最终决定参加量大和浙理工的综测。”一位宁波考生的家长在考场外与其他家长聊起孩子的情况。
他们都表示,孩子虽然表达能力还行,但没有面试的经历,“紧张是难免的,但总体来看状态还不错,权当作是一次珍贵的锻炼。”

考题聚焦大热话题 很考验辩证思维能力
“我们一左一右,省得待会找不到。”10点45分左右,浙商大第一批考试结束的考生陆续走出考场,出口围满了家长,大家不断向里面张望,还有的家长“双管”齐下,希望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孩子。
“我女儿班上本身有12个人报考浙商大,只有2个入围了面试。”一位家长边说边看向考场方向。
“我女儿选考是政史地,学考考了4A3B,有个作文大赛一等奖,抵2个A,”一位来自诸暨的考生家长说,女儿是班上唯一一个报考浙商大的,是班里的第一名。“最新一次模拟考试,她考了639分,首考考了405分,现在主要在攻语数外,希望能再多拿点分。”
随着考生陆续走出考场,上午场的面试内容出炉——再次聚焦“AI”,核心是“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作用与影响(利与弊)”。
据考生回忆,无领导小组讨论时,考场有6位考官对9位考生,流程比较常规,完整的小组讨论共有27分钟。在此之前,每位考生有3分钟的时间看材料,并进行个人陈述,内容包含自我介绍、专业选择的理由、材料的观点陈述三部分,在最后1分钟时,有一个时间截止的提示。
一位考生告诉记者,供考生讨论的材料有三段,聚焦AI:
第一则材料主要是关于AI对人类的用处,诸如首次用于地震国际救援的DeepSeek7小时攻克缅甸救灾语言关;
第二则材料是AI存在一些弊端,诸如新能源汽车的运用并不成熟,以及用AI手段去造假或者进行信息污染(虚假信息)等;
第三则材料是国家关于AI的一些政策和办法,如果AI不是工具而成为了具有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人类应该如何与它共存。
“然后就是让我们自由讨论上述这三段材料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总结提炼。”这位考生说,他在小组讨论当中,算是承担了一个破冰者和观点纠正者,“我感觉自己发挥得可以,比较有条理。”
另一位来自杭州的女生告诉记者,她的角色是最后的总结者,“我把大家的核心观点总结提炼,进行最后的总结陈述,感觉还是蛮好发挥的,3分钟时间足够用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考生们的回答都比较有逻辑,都展现出了显著的辩证思维。比如有考生表示,他们小组从国家和个人、制度与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着手回答,涉及的观点比较全面。
另一位张同学说,浙商大的面试很考验个人的应变能力、学科素养等,让他感受到了学校的魅力,“我是在首考成绩出来后开始准备三位一体的,特别喜欢浙商大,最喜欢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观点很“讨喜” 不急不躁、自信大方很重要
今年,量大也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面试形式。每组10名考生需要在5位考官和1位监督员的观察下,依次完成破冰发言、轮流阐述和自由讨论三个环节。
本次的面试官团队由校内专家和校外行业精英组成,既注重考察学生的专业素养,又能从实际应用角度评估其思考问题的能力。
据面试官、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子良介绍,从上午两场的考试情况来看,大多数考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表达能力都比较过关,甚至给考官们带来了诸多惊喜,“这些学生能在繁忙的课内学习之余,持续关注热点与社会发展,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难能可贵。”
什么样的考生最讨喜?谁能拿下高分?对于这个考生最关注的问题,面试官、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余晓总结说,自信大方、不急不躁、有条不紊、逻辑清晰、能给出“新”观点的考生最能为考官留下深刻印象,“上午我就遇到一位考生,他语速舒缓、逻辑清晰、能看到问题的一体两面,还很有场控能力。最后不仅赢得了考官的青睐,还收到了同组同学的肯定,大家一致推选他做总结。”
此外,余晓发现,多数考生喜欢采用简单表述观点,着重举例的做法。对此,她表示,观点就像是“骨”,代表深度,案例更像是“肉”,代表广度。她认为,考生不能厚此薄彼,鲜明有深度的观点同样重要。
陈子良也表示,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想法很重要,不能一直做重复性的观点表达。他还提到:“考生可以利用团队的优势,懂得倾听和思考他人的观点,急于抢话或不给他人发言机会都不可取,但在他人的观点之上做补充和扩展是很加分的。”
“还没面够,意犹未尽” 考题开放前沿引发深度思考
量大三一综测的考题,非常有特点,既紧跟社会热点又贴近实际,开放性与前沿性并存,更加考验考生的现场应变能力、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据考生回忆,考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首批考生的考题为“对人工智能不仅是科学技术问题怎么看”,第二批的考题为“人工智能可以‘+’什么?如何开展?”
第四批考题为,如果你是企业家(例如杭州六小龙这样的民营企业),你觉得高校应该怎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首批考生沈同学坦言,他提前了解过AI相关热点,但考试时才发现,只是表面知道还远远不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更为重要,因此本次考试对他来说依旧有一定难度。
“我有种还没面试够的感觉。”从温州来的邹同学走出考场后感慨道,大家的观点让他很受益,“我们这组氛围很融洽,在大家发言的过程中,我逐渐打开思路,从简单的对科技的探讨转向了类似辩论赛的‘哲学’思辨。”
邹同学说,这次面试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原来考试不只是‘考’和输出观点,更是激发深度思考和输入知识的良机。”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