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俞玲娜 李秀群)在这个刚过去的3月,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放榜,杭州市长青小学的家长群和教师群炸开了锅——2022届毕业生,15岁的朱周悦,成为该校第四位叩开"天才少年班"大门的毕业生。
过去两年间,长青小学已有4名学生在未经历中考的情况下,直接跨过bet36体育备用门槛,进入西安交大“少年班”预科阶段。除了朱周悦,还有2021届毕业生杨晨航、胡睿奇和潘旭。
这所看似普通的公办小学,缘何能在两年内连续培养出四位本硕贯通的"少年大学生"?带着疑问,记者走进这所校园,聆听四位少年与学校的成长故事。
第一章:晨航的计划与睿奇的木马
在小学阶段,杨晨航在编程领域就表现出了独特的天赋,并在杭州市少年儿童“七艺”展示活动中获得“小童星”称号,为编程学习增添了不少动力。
杨晨航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制作学习计划,并且按照学习计划,每天安排课后作业、课外阅读,运动跑步的时间。考试压力大时,他会通过踢足球等运动来放松心情。因为他明白,挫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积极应对才是正确的选择。
其他三位同学在学习上都展现出了积极主动的态度。他们拥有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能够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胡睿奇也是,总能利用校内零碎时间完成部分作业,为回家后攻克难题或学习新知识留出充裕时间。
据介绍,他曾在学校的机房安装了一个"神秘的木马程序",但被老师发现了。当大家以为这是场恶作剧时,班主任却看到了这个男孩身上对编程的浓厚兴趣和天赋,以及他那股较同龄人更鲜明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
如今看来,正是这种打破常规的勇气,成了他在西少班选拔中脱颖而出的垫脚石。
第二章:周悦的篮球与潘旭的方法
朱周悦现在读初中,他依然保持了打篮球的热情。这个爱打篮球的小爱好,就是从小学开始的。
据他的小学班主任张瑜老师介绍,运动场上的朱周悦一上篮球场,就变了个人——篮球赛中,他带球突围的敏捷身影,仿佛一道闪电划过绿茵场。这种动静皆宜的特质,在他身上形成了奇妙的平衡。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这是张老师对朱周悦的形容。除了热爱运动,学习和探索可能是他的另一个兴趣点。“广泛的阅读与扎实的积累,总能让他在课堂上提出独到见解。”
此外,朱周悦还对物理学科情有独钟,善于提问。"科学老师总让我当'纠错小专家'",朱周悦告诉记者,“我记得小学科学褚老师,每次发科学复习资料都会让我纠错,这让我学会独立思考并敢于质疑。”
在这位同学中,潘旭显得格外沉稳。当收到西少班拟录取的消息后,他虽然内心欢喜,但表面上却是云淡风轻。
他曾说,讨厌题海战术,有自己独有的学习方法,喜欢进行归纳总结。
而小学的学习经历,让他能够保持自己的节奏,发挥自己的特长。
第三章:家校共育的成长密码
除了四位同学的自律和对学习的热爱,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也成了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力量。
家长们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关注孩子的学习、心理发展和品德培养。在学习方面,家长们则以引导为主,注重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记者了解到,胡睿奇的爸爸用自己做事有计划的行动作为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胡睿奇,让他学会制定学期、周、天计划,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杨晨航的家长也同样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引导孩子制定学习计划,还鼓励他尝试不同的兴趣,帮助孩子在多样的体验中找到真正热爱的领域。小学班主任殷老师说,杨晨航妈妈会及时通过电话或者微信与各科老师保持沟通,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
朱周悦的父母会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让他在热爱的篮球领域展现自我,在学习的海洋中劈波斩浪。遇到难题时,他们会与孩子保持积极的讨论,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章:校园里的成长生态圈
走进长青小学的校园,你会发现各种“声音”交织成了一曲奇妙的乐章。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建了口琴、藏书票等各类校队、社团,并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街舞、田径校队等,更好地满足孩子们对体育的兴趣。
在这里,胡睿奇的编程灵感得以落地,朱周悦的篮球战术不断完善。学校精心设计的"长青币"评价体系,让每个孩子的努力都能兑换成实践机会——从校徽设计到校园管理,从课题研究到艺术创作,每个角落都成为成长的试验田。
教育是多方合力的艺术。在长青小学校长邵珠利看来,文化与环境氛围的熏陶是孩子成长的根基。“长青通过丰富的选修课与X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运用长青币等多元评价方式,让每个孩子的努力都被看见、被鼓励。”
他强调,学校希望孩子们向阳而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学校与家庭携手,让每个孩子都成长为独一无二的参天大树。
当四位少年带着"永不言弃"的精神奔赴新征程时,他们留下的不仅是耀眼的升学成绩,更是一份关于成长的珍贵启示。正如朱周悦所说:“不要被失败打倒,再努力一下,光明就在前方。”
相信他们将以长青人特有的韧性与智慧,把每次挫折都当作攀登的阶梯,让“永不言弃”的精神火种照亮更多追梦者的征途。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