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主办、北京工业大学承办、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协办的“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与评价论坛”在北京工业大学顺利举办。论坛期间,围绕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与评价改革等话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教授朱弟成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现场采访。
人才称号的双重价值:肯定成果,提供动力
人才发展专委会:《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您认为高校青年教师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各类人才称号?
朱弟成:我认为需要从三个维度来理解人才称号的价值:
第一,我们应认清人才称号是对学者过往研究成果的阶段性认可,而非终身成就。人才称号有很多,针对青年人才的也不在少数,但青年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获得人才称号只是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不能因此止步不前。
第二,人才称号是一种鞭策。它应成为围绕自身研究方向做深做透、形成研究特色的动力,为未来的学术发展提供支撑。
第三,继续强化社会服务的回馈意识。青年教师获得人才称号的过程中往往离不开所在团队和他人的帮助,因此要在获得人才称号后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将这份认可转化为回馈社会、帮助他人的行动。
科学评价体系应体现学科差异、成果实际贡献与应用价值
人才发展专委会:“破五唯、立新标”改革中,您认为高校青年教师应当重点破除哪些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应建立哪些新的评价标准?
朱弟成:在我看来,不合理的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过度依赖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在当前高校人才评价机制中,尤其在职称晋升评审中这一问题较为突出,这种单一导向存在明显弊端。第二,存在“重海外博士、轻本土博士”倾向。本土博士与海外博士同样优秀,评价中应兼顾二者,避免存在偏见。
我认为,建立新的评价标准,要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实行分类分层评价。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不同标准。理科侧重原创理论价值,工科突出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人文社科强调社会影响力,要在人才评价工作中充分体现学科差异。其次,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应注重科研的实际贡献与应用价值,要既关注学术贡献、科学价值,也重视专利、成果转化率和实际经济效益等,充分体现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再次,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要区别评价,对团队贡献与个人成就要客观考量,确保评价公平公正。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