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探寻红医精神的时代内涵,基础医学院“追寻红医足迹,赓续精神血脉”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于7月13日至20日赴陕西省西安市、延安市开展实地调研。实践队通过走访革命旧址、参观纪念馆、研读史料,深刻感悟红色医者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
实践队出发前合影
西安寻迹:重温历史,感悟初心
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实践队员重温入党誓词,“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与展柜中斑驳的红医实物相互印证。西安事变纪念馆的史料揭示了“红医精神”的深层底色——医者之仁,在于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勇气。空军军医大学校史馆和张华纪念馆内,记载着铁血与仁术交织的动人篇章。斑驳的战地医药箱、手绘救治图谱,无声诉说着“猫耳洞中救伤员”“抗震救灾大爱无疆”的赤诚故事,“人民军医为人民”的誓言彰显了沉甸甸的责任担当。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则呈现了另一幅图景,“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标语、泛黄的车票与手写教案,勾勒出交大人西行的壮举,其精神内核与“听党指挥、服务军民”的红医精神一脉相承。
实践队在西安各地参观剪影
延安溯源:探访源头,解码精神
从西安到延安,寻迹的脚步从历史场景迈向精神源头。在中国医科大学旧址的斑驳土窑洞前,实践队在石砌拱门后翻开了一部写在土墙上的医学史诗。复原的手术窑洞里,土炕上的粗布单、煮沸消毒的缝合针、墙角的自制蒸馏器,无不诉说着当年的抗战往事。绝境中的坚守,正是红医精神最坚韧的底色,也是“技术优良”背后的精神支撑。
在中国医科大学旧址的斑驳土窑洞前,一部写在土墙上的医学史诗徐徐展开。复原的手术窑洞内,粗布单、煮沸消毒的缝合针、自制蒸馏器等简陋设备,诉说着抗战岁月的艰辛与坚守,这正是“技术优良”背后的精神支撑。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队员们仿佛看到医学生在烽火中学习战地医学的场景,感悟到“政治坚定”与“技术优良”在革命熔炉中的共同锻造。延安革命纪念馆和杨家岭革命旧址,则系统展现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白求恩的手术器械与新时代医护人员的抗疫请战书跨越时空,共同诠释着“人民至上”的永恒信仰。
实践队在延安各地参观剪影
精神共鸣:思辨传承,续写新篇
在延川县梁家河,实践队全体成员重走初心之路、凝聚奋进力量,切身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岁月。梁家河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缩影,更是精神传承的真实写照。走进知青旧居群,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大家深刻体会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品格,服务人民的不变宗旨,正是红医精神传承中必须继承的优良品格。
实践队在梁家河村支部委员会前合影
此次西安、延安之行,使实践队员深刻触摸到红医精神的历史脉络与核心价值。从八路军办事处的旧药箱到延安的土窑洞,从张华舍己救人的壮举到抗疫一线的鲜红手印,一路追寻,红医精神的轮廓愈发清晰:它是听党指挥的忠诚,是为民服务的赤诚,是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坚守,是穿越时空的生命守望。队员们表示,将以此为新起点,将学习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红医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芒,续写守护人民健康的新篇章。
(通讯员 张超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