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新技术、新应用对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效赋能,2025年4月28日-29日,“中软国际教育第十三届产教融合峰会”在天津市盛大召开。本次峰会由天津市商务局、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北京信息化协会指导,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主办,天津开发区中软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智云数科技术有限公司承办,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大数据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协办,天津市滨海高新区信创产教联合体、北京信息化协会元宇宙创新发展工作委员会、中教全媒体支持。
峰会现场
为促进新技术、新应用对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效赋能,2025年4月28日-29日,“中软国际教育第十三届产教融合峰会”在天津市盛大召开。本次峰会由天津市商务局、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北京信息化协会指导,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主办,天津开发区中软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智云数科技术有限公司承办,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大数据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协办,天津市滨海高新区信创产教联合体、北京信息化协会元宇宙创新发展工作委员会、中教全媒体支持。
本次峰会以“产教链动·智创未来”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变化,汇聚政府领导、院校领导、骨干教师、产业专家和行业伙伴等400余人,共话新时代背景下产教协同发展新范式,探讨产业人才标准与高校育人路径的无缝衔接策略。同时,围绕数字经济人才战略、产教科创平台构建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育、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主论坛:产教链动 智创未来
4月28日上午,由CCTV栏目主持人、天津卫视特邀主持人渊博主持的峰会主论坛正式开幕。中软国际党委书记、高级副总裁唐振明首先致辞。他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影响着各行各业。作为国内龙头软件企业,中软国际也从“软件工厂”成功转型到“模型工厂”模式,深入参与到了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变革。在转型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最核心的挑战依然是人才。中软国际提出了“人人学AI、人人用AI”的人才发展战略,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一支“模型工厂”模式下的“AI+X”人才团队。他表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影响着各行各业。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发展二十年来,长期深耕教育、科研、人才行业。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公司依托自身深厚的高校客户基础、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突出的解决方案能力等优势,积极为高校及科研院所提供教育科研领域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服务,并携手生态伙伴提供科技产业数智教育解决方案。
中软国际党委书记、高级副总裁唐振明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主任,全国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计算机分委会主任委员郝志强致辞指出,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培育面向未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驱动产业向高端跃升的战略支点。他对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五点意见:一是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化教学、场景化实训,培育突破传统框架的非线性思考能力。二是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包括分析问题、评估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三是注重涵养人文智慧。高素质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同理心和沟通技巧。四是注重跨学科复合型能力培养。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才能不断提高人才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能力。五是加强终身学习习惯与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和产业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能在技术迭代的海洋中永葆竞争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主任,全国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计算机分委会主任委员郝志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曾伟鹏致辞指出,当前,数字经济正成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天津经开区始终以“数字赋能、人才强基”为战略支点,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标杆园区。一是筑巢引凤,构建产才融合的“泰达模式”。天津经开区打造“人才链+产业链”双链融合的生态系统。联合国家超算天津中心,构建“算力+场景”双轮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服务重大创新项目超万项,为智能科技、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提供普惠AI算力支持。二是破壁通衢,打造京津冀人才协同的“泰达枢纽”。天津经开区以“三链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推动京津冀协同纵深发展。三是向新而行,激活数字经济的“泰达动能”。天津经开区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双轨并进,释放人才价值。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曾伟鹏
华为公共事业军团副总裁、全球教育医疗行业总经理赵祎鑫致辞表示,在中国从制造强国迈向科技强国的进程中,无论是突破卡脖子技术,还是培育新质生产力,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储备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前,教育变革与技术迭代深度交织,人工智能技术重塑了教育格局,依据产业需求,优化培养方案,方能在教育的变革中抢占先机,为社会输送更多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他指出,教育数智化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态的繁荣。华为致力于构建开放协同共享的教育生态体系,目前已经携手300多家优质教育行业合作伙伴,共同为客户提供更多优质的方案和服务。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作为华为专注ICT教育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华为在ICT人才培养领域重要的合作伙伴,目前已取得很多成功案例。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时代,面向教育行业的专业、学科的垂类大模型,华为与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一起,致力于做好教育数智化的“使能器”,加速教育智能化升级及基础算力建设,为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推动大模型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学科专业数字化升级和科研范式变革提供有力保障。
华为公共事业军团副总裁、全球教育医疗行业总经理赵祎鑫
主论坛现场,隆重举行了"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天津)培训中心"揭牌仪式。天津市商务局二级巡视员王砚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曾伟鹏,中软国际党委书记、高级副总裁唐振明,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业务总经理王占云共同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天津)培训中心"揭牌。
“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天津)培训中心”揭牌仪式现场
主论坛报告环节,高等教育学会智慧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一级巡视员宋毅围绕“教育强国战略下的高等教育生态重塑”做了主题报告。他重点介绍了教育强国战略下的高等教育生态重塑路径。一是加快本土化进程。高等教育本土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任务是建设一批世界级的高水平大学,形成中国特色的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 二是加快国际化进程。高等教育国际化要立足新优势,开辟主战场,把握好节奏。三是加快现代化进程。包括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建立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体制机制。四是加快智慧化进程。促进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人工智能+工具开发、人工智能+要素创新、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人工智能+场景搭建、人工智能+X生态构建等领域发展。
高等教育学会智慧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一级巡视员宋毅
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高教社数字教材出版中心主任张龙围绕“以学科大模型赋能高等教育的探索”做了主题报告。他指出,国内外学科大模型开发、应用如火如荼,覆盖数学、计算机、医学、法学、遥感、交通、农业等各学科领域。并重点介绍了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人工智能教学公共服务开放应用专区”建设。打造高知识密度、高质量学科语料库,汇聚了292万册(件)学术图书及关联数字资源,覆盖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部13个学科门类和113个一级学科。集成多个优质国产通用大模型和学科大模型。专区打造了一批数字教师,发布了一批人工智能优质课程,构建了一个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测评系统。他指出,积极构建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生态系统,包括推动学科语料库的有组织汇聚、学科模型的有组织建设、教学智能体的有组织开发。
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高教社数字教材出版中心主任张龙
光之舟科技CEO简仁贤围绕“拥抱AI时代:教育引领未来人才变革”做了主题报告。他指出,大模型之后的下一个大趋势将是AI Agent。未来,数十亿个智能体(Agent)将成为全球经济的驱动力,它们将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变革,彻底重塑各行业的工作方式。AI智能体(Al Agents)正在欧美等地的教育、医疗和金融等多个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和效率提升。他指出,传统软件正在被Al Agents全面取代,企业将以成千上百个独立Al Agents为基础运作,理解Agentic Al,才能掌握未来竞争力。未来大学生要掌握创造力与创新实践能力、智能体协作与控制能力等核心技能。尤其要通过AI模拟面试提升实战力。他介绍,目前公司已与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联合推出求职智能体GoHire,其可以为求职者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优化简历、AI模拟面试、实时反馈、智能匹配、精准推荐等,全面提升求职成功率。
光之舟科技CEO简仁贤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宋贺鹏围绕“软件企业AI时代的人才新需求”做了主题报告。他指出,“软件+人工智能”已催生了新的软件形态,以深度学习和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他强调,AI是工具的属性不会改变,人始终是生产力的第一创造者。真正的AI人才基础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学习、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计算能力。技能要求方面,要求熟悉并精通人工智能相关算法、深度学习等多种技术的分析、研究和开发,能够对人工智能系统进行设计、优化、运维、管理和应用。额外要求熟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业务流程和使用场景。AI时代下的OBE理念要以人文本,持续改进,产出导向。以AI赋能教育机制数字化转型,构建AI人才产出体系。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计算机科学和AI融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宋贺鹏
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卓越研究院院长王晓华围绕“‘产教科创大生态’创新实践”做了主题报告。她指出,“AI+X”时代已经到来,AI专业与行业双向奔赴。从企业视角看,“AI+X”人才培养要具备高效的算力资源、真实的行业问题、丰富的实践场景、多元的师资队伍、智慧的学习空间。她介绍,中软国际教育依托智云产教科创应用平台,打造“昇腾+大模型+工具+应用+服务”产教科创解决方案,提供“高性能、高效力”的算力资源,多场景”智慧学习空间。中软国际教育为“AI+行业场景”构建智慧实践条件和实践资源库,聚焦教育科研数字化,打造“产教科创大生态”。依托智云产教科创公共平台,从业务规划咨询,到解决方案设计,再到集成交付实施和持续运营服务,以及最终的标志成果培育,赋能院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以及社会服务。
中软国际教育副总裁、卓越研究院院长王晓华
主论坛环节还进行了宣讲活动,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组织部高层次人才服务室主任庄树坤围绕“滨海新区产教融合打造人才高地情况介绍和政策宣介”做了主题报告。他介绍了滨海新区产教融合未来实施路径。一是卓越工程师培育,打造战略人才“蓄水池”。将联合高校,共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试点“校企双导师+项目制”培养模式。二是国际人才引育,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圈”。将依托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设立“滨城人才首站”境外站,聚焦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三是产教融合数字化,搭建智慧服务“新平台”。将升级“智汇滨海”人才服务平台,开发“智能匹配”“政策计算器”等功能,运用AI算法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的精准对接。四是产教生态升级,培育协同发展“新模式”。将深化“链+盟+体”协同模式,让每个产业链都有对应的产教联合体,形成“链上有联盟、联盟有平台、平台有生态”的良性循环。
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组织部高层次人才服务室主任庄树坤
现场,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卓越研究院副院长周海联合华为、强脑科技、乐聚机器人、美林数据、润开鸿、泛太科技、云圣智能、飞渡科技、麒麟软件、华鲲振宇、量旋科技、理工比特林克、华智创科、智汇云舟、算能科技等16家生态伙伴企业代表共同发布了中软国际教育联合解决方案,围绕大模型、脑机接口、具身智能、开源鸿蒙、无人机、AI视觉、AI4S、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方向,展示了产教融合领域的最新技术与应用成果。
中软国际教育联合解决方案发布仪式现场
峰会现场同期举行了中软国际教育合作院校集体签约仪式。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罗娅与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宁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重庆工信职业学院等院校代表进行合作签约。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助理总裁文斌与宁波财经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代表进行合作签约。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业务总经理荣蓉与华为云、郑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进行三方合作战略签约。此次合作院校集体签约仪式成为中软国际教育深化产教融合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软国际教育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协同育人之路上开启了新的篇章。
中软国际教育合作签约仪式现场
分论坛:数智赋能AI驱动教育创新与科研突破
当前,以国产AI算力和DeepSeek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软硬件正深刻的影响着高校的教育和科研。为促进高校信息化及算力服务建设,4月28日下午,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携手高校及行业头部企业,以“数智赋能 AI驱动教育创新与科研突破”为主题,围绕AI算力基础设施、AI4S科学研究新范式、AI助教助学助管应用、AI通识/AI+X人才培养等话题,共同探讨高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产教融合的探索和实践,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分论坛活动由天津仁爱学院副校长,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傅利平主持。
论坛上,南开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张海宁围绕“智启未来——大模型技术在高等教育多维度应用的探索与实践”做了主题报告。他指出,面对辅导员精力分散等工作瓶颈与挑战,要构建全面的数字辅导员系统,能够集咨询、指导、服务于一体。他围绕官方权威知识库支持、高效率智能体检索、大模型助力科研三方面,重点介绍了南开大学NK-Know 数字辅导员大模型对教育多维度的应用与赋能。
南开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张海宁
天津仁爱学院副校长,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傅利平围绕“‘产教融合、能力为先、岗位驱动’新工科领域AI4S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范式”做了主题报告。他介绍,天津仁爱学院通过教学场所对接工业现场、培养目标对接行企需求、教学内容对接行业发展等,构建“面向行业场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与中软国际、华为、科大讯飞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精益智造创新学院,开设产业特色班。瞄准小巨人企业,开展微专业改革,形成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智慧物流等8个特色微专业。同时协同科研机构、合作高校、行业企业,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人共同体,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学校以AI+产教研形成专业数智化,在CV大模型+预测大模型+Saas应用、大模型算力平台迁移+NLP大模型等领域的实践探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天津仁爱学院副校长,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傅利平
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卓越研究院副院长周海围绕“从算力到能力:AI赋能教学和科研的愿景与路径”做了主题报告。他重点介绍了中软国际教育在AI赋能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实践探索。在AI+教育领域,中软国际教育推出开箱即用的AI+教育产品:昇腾+大模型+智云一体机,依托智云产教科创应用平台,实现AI助教、AI助学、AI科研。并提供场景定制开发、大模型培训服务、教学资源共研等服务。在AI+科研领域,中软国际教育广泛联合行业伙伴,共同构筑AI4S底座。通过零/低代码和可视化的AI工具链,能够帮助各领域科研人员快速上手开发专业模型和算法。并介绍了合作伙伴量旋科技量子信息科创实验设备、板石智能高精度视觉检测实验设备、晶泰科技化学和药物研发自动化+智能化实验设备等AI科研设备。
中软国际教育卓越研究院副院长周海
天津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张贤坤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育教学”做了主题报告。他指出,AI大模型正在不同的领域表现出惊人的智能水平。他介绍了基于AI的辅助教学工具,包括数字分身、基于AIGC的实践教学、数字人教师教育助力个性化学习、基于知识图谱的课程体系改革等。他指出,人工智能催生教育教学新范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教育将形成“教师-AI-学生”三元共生的人机协同教育模式。AI等新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学习环境、教育资源、师生素养、教学范式、教育评价等核心要素呈现出新特征、新变化。高等教育数字化的新范式正在形成开放化、多元化、融通化的办学模式,智能化、便捷化、科学化的管理体制,精准化、协同化、个性化的育人方式,以及集成化、一体化、高效化的保障体系。
天津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张贤坤
华为中国昇腾生态高级工程师王岩围绕“昇腾AI助力教育行业科研创新,加速智慧校园建设”做了主题报告。他介绍,昇腾DeepSeek一体机具有超大系统吞吐能力,超高多用户并发,辅助教育科研。在科研计算领域,昇思AI框架适配业界主流模型,开发套件使能大模型创新降本提速。AI4S套件突破技术边界,打造AI+科学计算融合架构,加速科研创新。在科研辅助领域,DeepSeek R1在科研领域具备强大辅助作用,可以大幅提升科研效率。在智慧校园建设领域,昇腾+DeepSeek,可加速高校智慧校园建设。DeepSeek还能够助力教学应用创新、支撑个性化学习。在初期部署中,轻量化部署DeepSeek,覆盖通用大模型场景,服务全校师生。从长期演进看,可结合本校数据强化学习,覆盖科研及其他复杂业务场景。最全的产品系列、最多的部署实践、最完善的生态体系,是DeepSeek算力“最优解”。
华为中国昇腾生态高级工程师王岩
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大区总经理谢剑锋围绕“驾驭人工智能是人才培养的时代命题”做了主题报告。他介绍,美林数据作为国内知名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数智人才应用实践服务商,专注以产业视角助力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他指出,大模型的应用痛点在于现有产品简单接入大模型,未突破工具本质。针对大模型应用痛点问题,美林数据对接最新AI技术发展与趋势,依托企业级大模型搭建与运营落地流程,建设集语料、知识、模型、应用为一体的一站式、组织级“大模型创新应用平台——Tempo Master”,Tempo Master具有安全管控、高效开发、模型比对、多源数据、灵活调优等特点,支撑海量数据开发,支持多人协作与成果共享,实现大模型创新项目全流程管理,助力教师和学生们深入挖掘大模型技术潜力,推动大模型创新应用成果落地。
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大区总经理谢剑锋
强脑科技高级副总裁杨承君围绕“脑机接口高校教育与应用创新探索”做了主题报告并现场演示结合脑机接口和AI算法的智能仿生手。杨承君介绍,BrainCo强脑科技创立于2015年,是首家入选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Harvard Innovation Lab)的中国团队,也是全球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领军企业。企业秉持“脑机科技,开启生命更多可能性”的使命,成立十年来致力于将实验室里的技术应用于现实,带来真实世界的影响。她指出,脑机行业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性产业,受到国家重点关注,同时相关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对拔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紧迫。强脑科技携手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依托双方资源及技术优势,与院校进行深度融合,以脑机接口+人工智能+X专业模式,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助力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赋能千行万业。
强脑科技高级副总裁杨承君
分论坛:产教共融行业创新与专业建设的双向赋能
在产业变革与教育创新同频共振的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已成为破局人才供需矛盾、驱动行业创新的核心密钥。4月28日下午,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携手高等院校学科领军者、科技创新型企业家、职业教育专家等多元主体,围绕“产教共融,行业创新与专业建设的双向赋能”主题,聚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未来新兴产业,共话如何构建“产业需求-教育供给”双向驱动体系,共探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分论坛活动由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副校长刘永新主持。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副校长刘永新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院长武春岭围绕“‘产业引领、教学驱动’国家优秀教材创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做了主题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搭建校企合作多元平台,促进产教融合型教材开发所做出的举措与努力,包括基于校企融合的工学结合教材开发研究、校企协同促进师资成长、校企协同开发专业教材等。他指出,职业教育教材要坚持内容为王、校企合作、项目融入。他介绍了“校企协同·德技共生·学教互融”职业教育特色教材开发模式,并以《信息安全产品配置与应用》教材结构、《数据存储与容灾》教材结构等示例,介绍了所打造的教学驱动下学教互融教材内容体系,致力解决教材与教学活动脱节的问题。他指出,合作企业提供了大量开发案例资源,为产教融合教材开发提供支撑。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院长武春岭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工程技术学院执行副院长杨忠明围绕“大模型赋能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新生态创变与探索”做了主题报告。他指出,AI赋能职业教育教学创变,变传统“师—生”教学形态为引入AIGC的“师—生—机”教学形态。他介绍了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知行大先生”专有大模型的构建与实践。大模型打造算力、算法、数据一体的全栈AIGC技术底座,图谱生成、编程辅助、备课助手、数字人制作等平台工具,赋能教学创新、智慧课程、智能教材、教师发展等。他指出,“知行大先生”职教大模型教学平台在实践层面全面接入DeepSeek,面向老师、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应用。通过上传知识库、课程训练、生成图谱、开发智能体等,打造智慧课程应用场景。同时通过AI助学、AI助训、AI助教、AI助管,打造教学智能体广场。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工程技术学院执行副院长杨忠明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教育研究所所长,天津市鲁班工坊研究与推广中心副主任杨延围绕“国家品牌鲁班工坊全球发展”做了主题报告。他介绍,天津市鲁班工坊研究与推广中心成立于bet36体育备用;年,是以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主导,联合多所职业院校,共同打造的专业智库,承担科学研究、质量评估、知识产权保护等任务,助力鲁班工坊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鲁班工坊的总体定位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外教育合作,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的交流合作, 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共鉴共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和成果,增进国际理解、文明互鉴。目前已有吉布提、肯尼亚、乌干达、巴基斯坦、柬埔寨等多个鲁班工坊创建的十几个国际专业获得合作国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认证。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教育研究所所长天津市鲁班工坊研究与推广中心副主任杨延
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卓越研究院副院长阎赫围绕“产教融合赋能行业创新与教育变革”做了主题报告。他介绍,中软国际教育帮助高校引产入校构建产学研协同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平台,面向全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供展训一体化的物理空间。引产入校构建产学研协同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知识图谱,面向全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供系统体系的知识空间。引产入校构建产学研协同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场景应用,面向全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供可信智能的学习空间。中软国际教育推出的“智云”教育大模型构筑基于AI智能体的教育超级大脑,实现数据驱动的教育创新变革。覆盖学情智能分析、视频智能调度、教学规划设计等场景应用。基于智云数字教学平台,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案及评价机制”,并建立“AI智慧教务”高校智能体矩阵,解放教务生产力,释放AI能力。
中软国际教育卓越研究院副院长阎赫
华为云中国区教育行业总监蒋相坤围绕“华为开放能力,助力根技术人才培养实践”做了主题报告。他指出,华为云构筑核心技术生态,共建智能世界云底座,支撑华为各大开发者生态发展。面向国产化根技术,华为与中软国际教育共建人才培养解决方案。以华为云为底座,结合HMS、鸿蒙、鲲鹏、昇腾、欧拉、智能汽车等6大生态开放能力,构建华为云+6大生态人才培养解决方案;与高校课程相结合,侧重学生动手实践开发能力的培养,实现产教融合。基于开发者创新中心一站式在线教学管理平台这一底座,通过产业实践在线体验、展厅互动体验等多维互动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以及创新能力。通过组织开展师资培训、竞赛辅导、职业技能认证证书、HCSD校园沙龙等多种生态服务,助力院校培养高水平数字人才。
华为云中国区教育行业总监蒋相坤
润开鸿教育BG解决方案总监黄苏豪围绕“基于区域产业视角下产教融合发展实践路径分享”做了主题报告。他介绍,江苏润开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润开鸿)由母公司润和软件投资成立,专注OpenHarmony业务。润和软件&润开鸿在产教融合业务中主抓“开源&信创”核心要素,坚持走“一体两翼”战略,打出“金融科技”与“智能物联”组合拳,同时布局金融信息化、深耕智能物联领域。他介绍了基于区域优势产业的落地模式,即以全国智能物联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核心组织单位,以全国共同体中副理事长单位牵头建设省级共同体,邀请地方政府部门指导,联合当地高等院校、头部产业公司共建省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将OpenHarmony与当地优势产业进行有机结合,行成方案落地产业项目,促进“引产入教、以教驱产”的良性循环。
润开鸿教育BG解决方案总监黄苏豪
云圣智能云中圣境设计研究院院长张晓琪围绕“以技术边界新突破开拓低空应用新场景”做了主题报告。他指出,低空经济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空经济将贡献万亿产值,无人机产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工业无人机市场巨大。云圣智能作为低空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提供商,8年来深耕中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应用在6大行业15个省域,全国部署千余套设备,执行任务100多万驾次,飞行时间100多万小时。云圣智能产品包括“虎系”和“圣系”,全行业首创全自主无人机巡检系统,市场应用场景丰富,空间巨大。他介绍,云圣智能无人机智慧巡查助力智慧校园建设,可用于校园施工核查、校园治安常态化巡检、校园重点事件巡护、应急事件“指点飞行”立体智能巡检调控、校园综合服务等。
云圣智能云中圣境设计研究院院长张晓琪
颁奖典礼:产教链动 共创共赢
4月28日晚,为进一步激励产学各界共同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在本届峰会期间还举行了中软国际教育合作院校和企业颁奖典礼。
典礼现场,天津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长春光华学院、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渤海大学、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南开大学、唐山学院获评中软国际教育“同舟共济奖”。该奖项旨在感谢与中软国际教育深度开展产教融合超过10年的高校。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紧密协作、长期共赢,以创新模式突破行业难题,形成可复制的产教融合标杆案例,充分彰显“同舟共济、携手共赢”的合作精神。
天津仁爱学院、北方工业大学、武汉学院、湖北恩施学院、宁夏大学、桂林学院、沈阳工业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湖北经济学院、呼伦贝尔学院、广东科技学院、吉林工程职业学院、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获评中软国际教育“产业学院最佳合作奖”。该奖项聚焦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标杆案例,这些合作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建设范式。
北京工商大学、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九江职业大学、重庆工信职业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重庆经贸职业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海运职业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大学获评中软国际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奖”。这些创新项目整合了华为及生态伙伴资源,以"小切口、快响应、大价值"的理念,快速赋能院校学科建设。
独行快,众行远。产教生态的繁荣,离不开企业对教育事业的倾情投入。典礼现场,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还为江苏润开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慧通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泛太科技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四川华鲲振宇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航天紫光科技有限公司、麒麟软件有限公司颁发“最佳生态伙伴奖”。获奖伙伴通过深度协作开发特色化联合方案,实现了"技术共研、市场共拓、价值共享"的生态合作新范式。
展台体验&参访实践
本次峰会期间,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携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江苏润开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理工比特林克(苏州)软件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天津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在现场以沉浸式互动装置、实时数据大屏等形式,集中展示数智教育解决方案、产品与服务。前来咨询的院校领导、企业负责人络绎不绝,不少观众驻足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仿生手、集成电路、无人机等体验区,亲身感受 “人工智能+教育” 的无限魅力,惊叹于科技发展对各行各业的影响。热烈的互动氛围与积极的反馈,充分印证了产教融合成果的强大吸引力与价值。
企业展示现场
此外,本次峰会还设置参观实践环节,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携手区域政府、生态伙伴,共同组织参会嘉宾于4月29日前往滨海新区现代产业展示交流中心、脑机接口海河实验室、信创海河实验室、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参观实践,走进科普示范基地和自主创新成果展示平台,观摩新区行业领军企业前沿科技产品,了解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领域的产业化进程,零距离触摸科技,沉浸式体验科技创新成果。现场,参访嘉宾深度沉浸于互动体验与研讨交流中,切身领略科研创新的前沿魅力,深刻感悟教育与产业双向赋能的实践价值。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各界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共识,更坚定了推进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决心。大家一致认为,唯有促进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体” 协同发展,才能释放创新生态的最大效能,本次峰会也因此成为凝聚智慧、指引方向的重要里程碑。
参访实践部分现场
本次峰会通过政策解读、主题报告、案例分享、成果发布、展位体验、参访实践等形式,为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动力。未来,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将继续以客户为中心,以产业实践推动教育发展与科技创新为使命,携手行业生态伙伴,整合产业优质资源,通过构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搭建资源以及服务能力体系,致力于推动教育新基建智能化升级和产教融合创新生态构建,为实现教育与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贡献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